掌握以下要點,保證冬季污水處理的穩定(三)
一旦發生污泥膨脹,很難控制或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為應對污泥膨脹,應控制適當的污泥負荷,且不應過低。具有厭氧區選擇區的工人可以利用生物選擇功能抑制絲狀菌的產生,避免污泥膨脹。工藝操作人員應及時了解污泥性質,并在SVI超過150時給予足夠的重視。必要時可加入化學藥劑進行控制。合成聚合物陽離子聚合物對控制污泥膨脹效果好,對污泥產量影響不大,但成本高。在某些情況下,加入無機絮凝劑(如石灰或氯化鐵)的效果也很好,但會大大增加污泥產量,給后續的污泥處理帶來一定的困難。此外,添加土壤和纖維也適用于一些工業廢水(如造紙廢水)的處理,但只是短期行為。
氯和過氧化氫已被成功地用于抑制絲狀細菌的生長。氯被廣泛使用,因為它相對便宜且易于現場操作。超過50%的污水處理廠使用氯來控制由絲狀細菌引起的污泥膨脹。加氯的目的是殺死附著在絮體微生物表面的絲狀菌,但這兩類細菌對氯的敏感性沒有明顯差異。因此,氯的用量應控制在僅殺死絲狀菌而不傷害絮體微生物的范圍內。如果過多,不利于提高污泥性能。
五、合理調整化學品用量。
對于處理過程中有高效沉淀池或化學處理單元的污水處理廠,應首先加強生化系統對污染物的處理,然后采用化學處理來控制污染。避免過于依賴化學處理來維持水的穩定性。化學處理會產生大量的化學污泥。如果治療不夠,會導致系統惡性循環。加藥工藝和制度必須規范,有專人負責加藥管理;每天連續時間的用量必須結合二沉池的水質情況、燒杯的實驗數據和出水的在線數據;合理調整,避免化學品浪費。
六、嚴格控制涌水量指標。
冬季進水比較少,工業污水比例增加,應加強對進水來源的控制。一旦發現進水在線數據異常,操作人員應立即進行現場核實。一旦確定高進水污染物異常情況,應采取應急措施進行處理,留有證據,及時與主管部門溝通,必要時書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