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中的厭氧是什么(二)
厭氧技術發展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60-1899年):簡單的沉淀與厭氧發酵合池并行的初期發展階段。這個發展階段中,污水沉淀和污泥發酵集中在一個腐化池(俗稱化糞池)中進行,泥水沒有進行分離。
第二階段(1899-1906年):污水沉淀與厭氧發酵分層進行的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1906-2001年):獨立式營建的gao級發展階段。這個發展階段中,沉淀池中的厭氧發酵室分離出來,建成獨立工作的厭氧消化反應器。
與此相對應的是,厭氧生物處理技術的反應器主體也經歷了三個時代。
第一代厭氧反應器是以普通厭氧消化池(CADT),厭氧接觸工藝(ACP)為代表的低負荷系統。
第二代反應器是20世紀60年代末以在反應器內保持大量的活性污泥和足夠長的污泥齡為目標,利用生物膜固定化技術和培養易沉淀厭氧污泥的方式開發出的。如厭氧濾器(AF)、厭氧流化床(AFB)、厭氧生物轉盤(ARBCP)、上流式厭氧污泥床(IAASB)、厭氧附著膨脹床(AAFEB)等。其中UASB反應器為應用zui廣的反應器,在其為代表的第二代反應器的研究與應用的基礎上開發出了新一代反應器。
第三代厭氧反應器是在將固體停留時間和水力停留時間相分離的前提下,使固液兩相充分接觸,從而既能保持大量污泥又能使廢水和活性污泥之間充分混合、接觸以達到真正高效的目的。目前研究較多的有:厭氧顆粒污泥膨脹床(EGSB)、厭氧內循環(I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