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治理重點領域
黑臭水體污染治理技術
“十三五”以來,黑臭水體污染治理是水污染治理行業的一個難點,總的來說,黑臭水體污染治理是一項長期任務,水體污染成因較多、情況各異,控制難度較大,加上沒有一套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技術,所以成效不是十分顯著。同時。黑臭水體污染治理涉及政府部門較多,建設投資和運行費用巨大,經濟回報甚微,政府積極性易下降,易造成重建設、輕運行、黑臭水體反彈的現象。
《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提出,黑臭水體整治在技術選擇上,應該按照“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活水循環、清水補給;水質凈化、生態修復”的基本技術路線具體實施。
(1)控源截污和內源治理是黑臭水體治理的基礎和前提。控源截污主要是通過建設和改造水體沿岸的污水管道,將污水截流納入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或者通過面源污染控制技術,從源頭上削減污染物直接排放水體,這也是黑臭水體治理的重點和難點。內源治理技術目前大多是采用人工/機械清淤的方式消除污染。
(2)活水循環和清水補給,主要是通過城市再生水、清潔的地表水等作為治理水體的補充水源等方式,增加水體流動性。這種處理技術效果明顯,但需要設置泵站、鋪設管道等,施工難度較大,工程建設和運行較大,同時在調水的過程中要防止引入新的污染源。
(3)水質凈化是水體治理的階段性治理措施,生態修復是水體水質長效保持的措施。水質凈化技術大多借鑒污水處理技術進行水體修復,如A2O、絮凝沉淀、生物濾池、人工濕地、生態浮島、穩定塘等在實際工程中都有應用,但還沒有形成一套針對黑臭水體水質凈化成熟可行的具體技術路線,這也是目前黑臭水體治理過程遇到的一個問題。
水污染治理重點領域評述
黑臭水體污染治理工作,要結合每個黑臭水體的實際情況,根據污染成因和治理目標選擇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技術具體實施,不宜采用統一的標準選擇技術,而應該強調“一水一方案”。此外,為了保證黑臭水體污染治理的系統性和有效性,還需要統籌綜合考慮周邊污水處理廠、供排水管網、流域水環境等方面,協同治理好城市水體環境,保持水體水質的長效達標。
近幾年,裝備化、一體化的工藝設備因占地小、建設投資少、運行維護簡單等優點很受農村污水治理市場歡迎,如FMBR、MBR、MBBR為主體工藝的一體化設備在市場上應用相對成熟。但是,這些技術裝備的工藝參數仍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在保證出水水質穩定達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地節能、降耗、提高自動化程度,使之與農村污水治理需求更匹配。針對目前一些農村使用的簡易化污水處理設施,急需提高設施管理人員的運行水平,保證設施發揮作用。
此外,2017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創新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的指導意見》,提出優先保障財對農業農村的投入,鼓勵社會資本和農民的參與,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從政策上面給予農村設施建設和運行資金支持。
污泥無害化處置技術
污泥的處理處置一般需要經過污泥調理、污泥脫水、污泥無害化處置三個主要環節。我國污泥調理和脫水使用的方法眾多,但技術路線尚不明確;污泥無害化處置也處于多種技術并行的局面。近年來,很多企業、科研院所一直致力于研究污泥的處理處置技術,尋找污泥的佳處置方式。據了解,污泥脫水、厭氧處理、好氧堆肥等技術都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和突破。2016年,一些城市、大型污水污泥處理企業已經根據自身特點,制定了污泥處理處置路線,開始著手建設污泥集中式處理處置站,在選用的無害化處置方案中,污泥焚燒和厭氧消化占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