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污水處理問題如何解決?
我國近8億人生活在農村和小城鎮,村鎮污水治理市場空間巨大。據統計,2016年,村鎮污水處理行業可形成424.7億元產值,2020年產值可增至844億元,到2025年,這一數字可達1305億元。
曾經,也出臺過很多農村環境治理政策,但大多無法落地。過去曾經出臺“美麗鄉村”、“農村連片整治”等政策,但由于財政補貼機制“重建設,輕運營”的傾向,使得這些項目都愿意把建設規模做得越大越好,原本只有1000噸的來水規模,卻要建成5000噸的處理規模,結果造成項目建成后運營費用過高,地方財政無法承受,終成為“曬太陽”工程。
我國尚未明確農村污水治理的管理和責任主體,各地差異很大。有的是水務局管,有的是住建局管。計費方式也是五花八門,有的按戶算,有的按人頭算,有的按站點算,還有的按水量算。這顯然與市政污水處理的管理體制有很大差異。“商務模式、收費機制等各方面都不完善,沒有付費主體。”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容易出現欠款,投資不安全。
有企業負責人表示,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好使用“傻瓜式”無人值守的技術設備,盡量減少人員維護。如果一定要有人員值守,則要通過物聯網等技術提高人員調配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污水處理設施能耗問題也逐漸受到關注。由于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規模小,單位噸水處理電耗往往較高。目前典型農村污水生物處理工藝,單位電耗數倍于城市污水處理。